{{ $t('FEZ002') }}06自然團|
1.學生進行討論:小組間閱讀錯題並進行錯題課程內容討論,老師檢視上節課同學自學測驗的成果,在黑板上寫下今日課程重點,進度較快的同學可自行完成今日教師規定的作業。
2.教師說明今日課程重點:
(1)教師利用課本協助學生找到重點,並補充說明地殼與軟流圈性質的不同,並進行兩者的比較;使用提問策略檢視學生的之前自學的成果,並以生活中的例子說明褶皺及斷層產生的原因,板塊互相的擠壓或是拉扯,對於岩層會出現不一樣的結果。
(2)藉由上節課學生自學測驗的結果,教師再次說明「斷層」上下磐的辨別方法,讓學生更容易自己判斷圖形,找出「正斷層」及「逆斷層」,並能比較兩者形成過程的不同。
(3)教師說明「地震規模」與「地震震度」的定義,並請學生在課本上記錄重點,並用自己的畫進行補充說明。
(4)教師利用課本的圖說明台灣板塊運動的情況,並且說明台灣島形成的原因。
3.學生進行線上測驗:學生登入翰林雲端速測平台,進行線上測驗,檢測這堂課的學習成果;已經完成測驗的同學,可以就錯題與同組的同學進行討論,進行觀念的釐清。
1.觀課教師回饋:
(1)學生在老師說明重點時都十分專心,沒有違規使用ipad,並且能遵照老師的指示在課本上畫記重點。
(2)學生在課堂十分專心,並且都願意進行線上測驗。
2.教學教師回饋:
(1)在導師班使用這樣的方式上課,讓學生的參與度增加,而在課堂上的自由度也增加,對於九年級的學生來說,反而是一種紓壓的方式,更願意進行學習。
(2)線上的測驗卷都必須進行設計,線上測驗的題目都不難,並且與課堂所講的重點都相符,黑板上的重點也都不擦掉,讓學生只要願意聽課,就能得到好成績。
3.總召總結:謝謝宥蓁的教學演示,透過結構性的課程設計,及線上測驗的安排,學生都能進行差異化的學習,並且得到學習的樂趣。
{{ $t('FEZ012') }}
{{ $t('FEZ003') }}2024-11-21
{{ $t('FEZ004') }}2024-12-26|
{{ $t('FEZ005') }}19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