{{ $t('FEZ002') }} 06自然團|
新竹市_114__學年度國民教育地方輔導團_自然_分團團務運作成果編號______ | ||
活動主題 | £輔導團員工作會議及學習進修活動(含央群到市輔導、團務會議、團務增能、地方辦理之期初/末會議、央群到市輔導、參與央團舉辦之分區活動、年度研討會等) | £市團到校服務 (含分區巡迴服務、學校申請、諮詢服務等) |
£學校領域召集人會議及學習進修活動(含期初、期末領召會議) | ■全市性(含分區辦理)教師學習進修活動(開放全市各校參與、跨校共備、公開課等) | |
辦理形式 | £ 研討會 £ 團員個別分享 £ 專業對話 £ 分析座談 £ 教學演示 ■ 專題講座 £ 教學方案分享 £ 其他 | |
研習日期 | __114_____年____10_____月___31____日 | |
研習時間 | ■上 午 £下 午 __9:00_____~____12:30_________ | |
研習地點 | 光華國中校史室和大樹 | |
研習名稱 | 科學走向戶外—攀樹科學課程 | |
主講人 | 吳文龍老師 | |
參加對象 | 自然科教師 | |
參加人數 | 50人 | |
講座主題 研討內容 | 一、主輔開場: 歡迎文龍老師今天再次來到光華國中,今天我們要延伸上次的課程,介紹攀樹的科學課程,以及戶外教育的推廣介紹,請大家以掌聲來歡迎文龍老師。
二、科學走向戶外—攀樹科學課程: 1.開場:首先我今天帶來兩種木頭--龍柏和樟樹,這兩種樹木外表、香味都有很大的不同,先請老師們動手鋸一片木頭,感受一下兩種木材的質地和香味。我會先介紹戶外教育的課程與自然科學的結合,現在比較流行的課程,就是森林療育的課程,距這裡比較近的場地是東眼山和滿月圓,所以我們會帶一些情緒障礙的學生,蒙上眼睛在森林行走,利用五感來感受森林。今天這兩種木頭,質地不一樣,大家龍柏鋸完後,再鋸樟樹就會感受不相同。 2.台灣戶外教育十年:未來的環境變遷,氣候變得非常不一樣,學生在戶外活動的時間變少,所以學生需要去適應這樣的生活,在攀樹或帆船的場域要學著與氣候共存。我們有做一個調查,問題是要帶戶外教育的課程,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?第一個困難就是錢,第二個課程資源,第三個是場域協作;頻率的話,最多的是每學年一次,再來是每學期一次;另外行程的規劃,多是一天,我們希望是可以帶狀多天,先進行室內課程,再帶到戶外的時候體驗的就會不一樣。目前我們戶外教育的內容,多是參訪導覽,第二個則是社區走讀,這也是我們光華未來要推的內容,現在學校進行攀樹體驗,再到社去進行探查,最後就可以登一座大山。再來我們環境教育想要學生學到的技能,其中社會及人際技巧多會增加,而學習的知能和態度也會有改善,但不是遷移到學科,而是在其他方面。目前我們關心的是學生的「科技冷漠」,出現了「大自然缺失症」,而我們就可以在學校進行這樣的活動,讓學生利用感官去體驗自然,改善這些情緒障礙學生的問題。學生在學校的環境是不自然的,所以我們希望創造不同的環境,只要「從教室出去」就是戶外教育,目前分成兩支, 一種是冒險型的,另一種是環境型的戶外教育,與環境比較多互動,我們是希望兩種都能結合,畢竟學生的樣貌也不同,可以適時調整兩種的比例,順應不同的學生需求。現在我們在推的就是這一隻「魚」,當我們在跟場域在談的時候,看學校的需求,提供客製化的服務,以光華為例,學生需要的是人際的互動,我們就會根據學校的需求,提供類似的課程設計;而帆船課程就比較類似課程協作,從沒有課程,到與船長一起開發課程。至於與社區的結合,就像攀樹的課程可以進到湳雅公園,讓光華高關懷的學生,對於來參加親子或老人提供服務,讓他們覺得他們所做的是事有意義的,利用社區的資源,藉以改變社區的氛圍;向雲林山上有一個國小,因為人口外移,本來是要廢校,但有一個校長進來後,辦理很多戶外的活動,並與社區結合,扭轉了要廢校的命運。最後,這是我們想推的,從單純的旅遊型態,必成多元的型態,由單次的活動變成課程規劃,從認知應技能到整合學習,最後引入部資源一起共榮共好。以攀樹的課程為例,一開始以冒險為主,最後引入環境教育的內容,讓兩個老師為一組,彼此互相幫助產生連結與互動;光華比較不一樣,將高關懷學生與服務學習結合,他們來協助同學,也可以幫忙教練,減輕教練的負擔,學生則可以找到自己的角色和價值。戶外教育與SEL結合,而我的SEL課程教學經驗有一半都是在光華這裡建立的,跟學科做整合與應用,學生就可以更親近學科。 3.環境療育活動: 活動一:老師們自由在校園內採集樹葉,找尋可以用自己感官辨識的樹葉後,帶回教室。 活動二:每位老師依序說明採集這種葉子的原因後,放入講師所準備的不透明袋子內。 活動三:老師們戴上眼罩矇上雙眼,伸手進入袋子中,找出自己所採集的樹葉,並且說明自己辨識的特徵是什麼;之後,脫下眼罩驗證答案。 活動四:講師邀請大家,將在自然中所採集的樹葉,及開始所鋸下的木頭片,一起排字,作為療癒課程的結束儀式。
四、主輔結論: 謝謝文龍老師帶來如此療癒身心的課程,讓我們除了了解戶外教育與科學的連結之外,還能在校園中利用五感來感受自然,可見得就像文龍老師所提到的,只要走出教室外,就是戶外教育。之後我們也可以在課堂之中融入這樣的概念,讓學生在學校裡也能有戶外教育的體驗。 | |
成效評估 |
| |
其他備註 |
| |
{{ $t('FEZ012') }}
{{ $t('FEZ003') }} Invalid date
{{ $t('FEZ004') }} 2025-11-12|
{{ $t('FEZ005') }} 7|